舆情简析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舆情简析

李云迪事件舆情分析

发布日期:2021-11-30    点击次数:1222

一、舆情发生源头

       此次事件发生在2021年10月21日,有豆瓣网友发现李云迪新一期《披荆斩棘的哥哥》镜头被打码,节目全程消音,引起网络热议。

二、舆情概述

图片.png

       10月21日晚,平安北京发文:“这个世界的确不止黑白两色,但一定要分清和划清黑与白”,配图为钢琴琴键。这与李云迪参加综艺时的口号相呼应,网友解读为在内涵李云迪,舆论开始发散。20分钟后,平安北京朝阳通报嫖娼违法人员李某迪已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

      10月21日晚,平安朝阳针对该事件进行通报后,人民日报、央视等主流媒体也相继报道,直接点名知名钢琴演奏者李云迪因嫖娼被行政拘留,证实了该事件的真实性,产生了极大的传播影响力,话题#李云迪嫖娼被拘#热度飙升,直接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22日,中国音乐协会和中演协除名抵制李云迪,四川音乐学院也摘掉了“李云迪钢琴工作室”牌子。商务全面崩盘,每个商业合作都终止,重庆政协常委、全国青联常委等将他的荣誉头衔收回。

图片.png

       该事件发生后,“李云迪”、“嫖娼”、“违法”、“钢琴”、“朝阳”等词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关键词,娱乐圈频频翻车,此次事件涉及违法,引发了网友激烈的讨论。

       在警方通报李某迪涉嫖娼被拘后,热度达到最高峰:3561.2w。在商务等合作终止后,又出现一波热度小高峰,随后慢慢降低。

三、网友及媒体代表性观点

   1.网友代表性观点

       @乌龙徐:嫖在中国是违法的,不要谈其他国家是合法的,在中国就是定性为违法。他是中国人,遵守中国法律难道不应该吗?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遵纪守法都做不到,那确实不配做大众偶像。

       @拖地的小僧:他这一下成了劣迹艺人,以后不会再有机会登上舞台,违法成本太高了,他作为公众人物应该要对自己的行为作评估。
       @Genzzyy:我觉得有时候官媒能不能多方面考虑?他杀人了还是啥了?这是私人道德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大肆报道呢?他出来是不是要自杀呢?就因为一个行政问题个人道德问题成为全国人民笑柄,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大国媒体做的事。

   2.媒体代表性观点

       @央视新闻:李云迪嫖娼被抓,再次给某些视国法为无物的人敲响警钟:遵纪守法是底线,谁敢突破底线,就是自作孽不可活!

       @人民日报:昔日的“钢琴王子”登上违法失德艺人名单,令人唏嘘。黑白琴键,不容涉“黄”;人生正道,不容走歪。

       @侠客岛:琴键弹错了可以重来,人生道路得认准黑白。

四、涉事主体回应

图片.png图片.png图片.png图片.png

五、总结

       首先,艺人丑闻都会引爆网络,一经曝光便产生了极强的传播影响力,对粉丝是塌房,对路人是围观吃瓜,对于媒体,除了紧跟事件捕捉新闻价值之外,更多的是积极进行议题设置,表明立场强化舆论的抨击力;而对于自媒体传播者来说更多的是为了挖掘流量,往往会带偏舆论方向。多方关注之下塑造出较为复杂的舆论景观,通过透视多起艺人丑闻事件所呈现的舆论景观,我们一方面可以总结出该类事件舆情传播规律的共性,另一方面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和反思。

      其次,探究明星丑闻事件舆情传播共性,基本上都呈现出舆情热度体量大、舆情演化周期长、舆论形成核心聚焦点之外仍会形成多种话题的讨论。除此之外,基于明星的特殊身份,粉丝情绪及行为、舆论猜测、网络谣言、扒皮带节奏等都是值得警惕的方面。因此,要立足于舆情传播规律,进行相关的舆情研判,对各传播主体的传播内容所产生的传播影响力进行分析,尽可能发挥积极有效的传播效果,营造提升艺人从业门槛、加强艺人公德私德修养的舆论氛围,提高打击失德艺人、整治娱乐圈不良作风的舆论呼声,以此强化艺人丑闻事件所带来的警示作用。同时要警惕此类事件可能出现的舆情风险,尽可能杜绝舆论对丑闻事件的泛娱乐化解读,谨防谣言愈传愈烈、无休止的扒皮窥视污浊舆论风气。

                                                                                                                                                                      供稿:杨丹琪 黄佳怡

版权所有:绍兴市网络舆情研究院智库网站 | 技术支持:海马科技